分速是餓出來的 在和一鴿友聊天時,了解到該鴿友每天只給鴿子喂一次食,聽起來好像有些不可思議,現(xiàn)如今鴿子都視若金豆,高價引進回來后,為的是協(xié)會打比賽,僅特比環(huán)就幾百元一羽。公棚打比賽參賽費多則上萬元,少則幾百元,絕大多數(shù)鴿友都把鴿子看得很重要,視若養(yǎng)自己的孩子那樣,這位鴿友這樣做好像有些不近人情。
細聽他說,好像也有他的不成理論的依據(jù)。他說鴿子沒有政治頭腦,雖然它有定向歸巢的能力,知道回家,這是他的特異功能。它歸巢回家也沒有什么政治目的,并不是想給主人爭光的,想給主人多拿幾個獎金的,這些都不可能有。鴿子歸巢的目的:一是因為有個安心的家、溫暖的家、比較舒適,二是就為了吃,有自己的美食,三是有時候可能是為了配偶、為了子女。但其中吃應該是一個主要的因素,應放在第一位。因為當年幼鴿有些就沒有配偶,更沒有子女。所以第三項不是主要的。
他每天早晨開籠家飛,只在十一點左右開始喂飼料,不過這一次一定要喂足,飼料盡量讓他們吃飽還要再適當剩余一些。但絕不是能吃幾天。
他分析說,因為比賽鴿子一般三百公里、五百公里的賽事多一些。不論是三百公里還是五百公里賽事,絕大部分都是早晨七點左右開籠,因為養(yǎng)成了十一點左右要喂食的習慣,這時候它們都要爭先恐后的回家吃食,那種興奮度應該是比較高漲的,形成這樣的習慣以后,這些鴿子就會比其它鴿子的速度快那么一點點,因為它們要趕上十一點回家吃美餐的。那么,三百、五百公里賽事快那么一點點也就很了不起了,因為歸巢的密度太集中了,一秒之差就要分出高低,人與鴿子都必須是分秒必爭(人爭是打聲訊、裝鴿鐘,鴿爭是爭分速)。
這種說法科學不科學,他說不清楚,我也覺得說不清楚,沒有什么科學依據(jù),上升不到理論上?蛇@些年人家就是這種飼養(yǎng)習慣,就是這種方法,在本地區(qū)成績一直不錯,冠軍也不斷拿,是不是經(jīng)驗呢?答案是不知道!
這個鴿友說自己也沒有上過幾天學,就是靠自己心里琢磨的一些土道理來操作的。幾十年了,也沒有多看過書,就是憑這些土槍土炮在鴿界里混的。不過沒有文化,好多人也挺信服他,只是他也沒有寫出什么文字性經(jīng)驗集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