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漢鴿市之變遷 。ㄒ唬┪业某蹰_鴿市
我是地道武漢人,土生土長在武漢,由于家住那時還是郊區(qū)的古田地區(qū),家里住私房,偶然有一天,發(fā)覺家里暗樓上有動靜,便輕手輕腳的爬上去看,見兩只鴿子在我家暗樓上一個角落里做窩,從此我家暗樓上就有了鴿子,也就開始了我的養(yǎng)鴿生涯,那是一九六零年,我十幾歲。
有了第一對“天落烏”勾起了我兒時養(yǎng)鴿的興趣,于是便逢人就打聽養(yǎng)鴿的亊,遇見有鴿子的地方不管多難總要去看看,于是就有人指點,何不去鴿市看看?生平第一次逛鴿市的經(jīng)歷就這樣產(chǎn)生了。
那是一九六零年三月份的的一個星期天,從我住的地方坐一路公共汽車花人民幣八分錢到了當(dāng)時武漢市一個叫“五馬路”的地方,這兒就是武漢當(dāng)時的鴿市,
當(dāng)時鴿市就在馬路邊的人行道上,因為這里有一家賣鴿子用品小門店,于是圍著這家門店周圍巷子口,人行道就成了養(yǎng)鴿人買賣、評品、吹噓、交流的鴿子市場。
第一次逛鴿市真是又興奮又新奇,真恨不得多長兩雙眼晴,第一次看見有人拿著用竹子做骨架,麻繩編成上下有底六方形的鴿籠,第一次看見用稻草辮子卷成的草窩,第一次看見用木頭和鐵皮做的食槽、水槽,第一次看見所謂能飛的“信鴿”,毎件物品都讓我駐足不前,倍感新奇,流連忘返。
當(dāng)時鴿市人不是很多,主要是中年人和部分老人,也有像我一樣的半大的小伙,他們只是愛好者和傍觀者,吹牛和交易的主要是成年人,像我一樣的半大的小伙,只有眼饞的看他們交易,聽天書一樣聽他們吹如何看鴿子公、母,如何看鴿子的年齡,如何從體形上、翅膀上看這只鴿子能不能飛等等。每每聽得忘形之時便忘記了回家時間,往往遭來家人的責(zé)罵,甚至還惹來一頓棍棒,但一旦迷上,卻執(zhí)迷不悟一發(fā)不可遏止,甚至到如今六十多歲了仍深迷其中,不能自拔,這是后話,且聽下回分解!
當(dāng)時武漢鴿市只有星期天才有,平常日子這里是大馬路,所以當(dāng)時我最期盼的是星期天快到,星期天到了又可以去鴿市看看了。
看的日子多了,慢慢的也知道了一些養(yǎng)鴿的知識,漸漸的也能看出黃眼、沙眼、牛眼等基本眼沙了,也知道了信鴿,觀償鴿的區(qū)分,也萌生了自已養(yǎng)信鴿的愿望了。當(dāng)時鴿子價格好像要人民幣七角錢,別看七角錢,當(dāng)時一個大餅夾油條三分錢,是我一頓奢侈早餐錢,為了集攢夠買一只鴿子錢,記得我近兩個月沒吃早餐,每天空肚子上學(xué),中午餓得前胸貼后脊梁的滋味至今難忘。
有了幾角錢便有了幾分底氣,記得當(dāng)時花了兩三個星期天挑選,無數(shù)次討價還價,我終于擁有了我自己的一只信鴿,是一只有一個多月大的幼鴿,一只灰鴿,而且還是有一只鋁腳環(huán)的,有“身份證”信鴿。拿到它,我飛也似的回家,放在我家暗樓上,和我家來的那幾只小野鴿相比,那氣派、那神情、那目高一切,目中無人的氣勢,瞬間便壓倒了那幾只小野鴿。這是我的第一只信鴿。
隨著時間推移,我慢慢的有了我的第二只、第三只、……信鴿了。
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,文化大革命開始了,武漢市的鴿市迎來了文化大革命洗禮,開始了文化大革命中獨特武漢市的鴿市。
喜歡的朋友請看“武漢鴿市之變遷”第二篇“(二)文化大革命之武漢鴿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