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夜閑來無事,于網(wǎng)上觀看直播賣鴿。只見鴿主口若懸河,滔滔不絕的歷數(shù)此鴿的血統(tǒng)多么優(yōu)秀,身上有幾分之幾的某某名家血統(tǒng),再往上數(shù)幾輩,什么父親、母親、爺爺、祖父、曾祖父,甚至連舅舅家的閨女但凡有點成績的都擺出來了,就差說一說它七舅姥爺?shù)耐馍。為什么說這么多其他的鴿子呢?原因就是此鴿沒成績,美其名曰:血統(tǒng)好,賣給你做種的。 不敢置喙,手指一刷看點其他的。
又刷到一則消息說恭喜我國培育出了自己的“白羽肉雞”。怎么回事呢?原來我們國家消費量的第二多的肉類是雞肉,而且吃的最多的雞是“白羽肉雞”,但是這種雞的種雞要靠從國外進口,我們國家自己培育不出來,種雞進口回來后最多繁育三代,再后面的雞就完全沒有上代的優(yōu)勢了。因此外國公司以此來壟斷控制雞的價格。為了不受制于人,培育出自己的種雞,“圣農”公司花了十幾億耗費數(shù)年才完全攻克了這一育種難題。從此則消息中看到了幾個關鍵詞:育種、最多繁育三代、耗資十幾億、耗費數(shù)年。而且這還是有專門的科研團隊進行研究的情況下,如果是個人研究,恐怕猴年馬月了。
育種之難,可見一斑。馳思遐想,鴿界“育種”大師太多,多數(shù)其實難副。買鴿要擦亮雙眼,別交“智商稅”。